中新社天津6月10日電 題:馮驥才:非遺學人才不是從教室走出,而是從田野走來
作者 孫玲玲
“田野是非遺的一本大書,田野教學基地不是采風點,更不是文化的觀光點,而是非遺學的課堂,是教研的工作站,是人才培養的基地,說得再形象一些,非遺人才不是從教室走出去的,而是從田野走出來的?!?月10日,正逢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下稱“馮研院”)非遺學田野教學基地成立儀式上,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馮驥才說道。
“凡是理論上不明白的,田野里全有解釋?!瘪T驥才先生表示,非遺學的現實責任和歷史使命是為保護與傳承非遺提供學術支撐。由于非遺學的本質是一門田野科學,非遺學要切實地服務于田野,就必須在田野中進行,在田野中完成。
在成立儀式上,馮研院非遺中心主任耿涵介紹,學院經過長時間的考察調研,選取了五種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和非遺空間——瑞安木活字印刷、西塘傳統村落非遺、楊柳青年畫、南通藍印花布和天津皇會,與其所在地政府或其保護傳承機構共同建立起第一批五個非遺學田野教學基地。五個基地既體現了中國非遺的豐富多彩,也反映出非遺學所面對問題的復雜多元,需要在具體的文化田野中感知、學習、處理和把握。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主任夏澤翰特地發來祝賀視頻,他表示,非常贊同馮驥才先生提出的“科學保護是根本,人才培養是關鍵”的非遺保護理念。首個非遺學碩士授權點的設立,意味著中國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非遺學學科化教育,而田野教學基地的成立是馮先生非遺學核心教育思想的延伸?!霸谖幕奶镆爸袑W習、發現問題并獲得解決辦法是非遺學的重要路徑,田野教學基地的成立為非遺學提供了一種創新性的思路和關鍵性的方法?!?/p>
“把書桌搬到田野”是馮研院建院以來一直秉持的教學理念。據介紹,馮驥才先生帶領馮研院在非遺保護傳承的實踐、研究和教育方面近二十年來的積累和思考,都來自非遺的田野第一線。自全國首批非遺學交叉學科獲批以來,馮研院一方面注重非遺學基本理論的建設和知識體系的搭建,另一方面在教學上著力探索和實踐非遺學獨有的田野教學方式。建立非遺學田野教學基地,正是非遺教育走出的關鍵一步。
南通藍印花布染坊里高大的晾架、西塘古鎮里的烏篷小船、楊柳青年畫國家級傳承人霍慶有作坊里的“畫門子”,活動當天都被搬進了校園;瑞安木活字傳承人王釧巧現場演示撿字排版,鼓詞傳承人陳春蘭用帶來原汁原味的民間說唱;天津皇會的傳承人們擺出儀仗和會旗,法鼓敲得威風堂堂,中幡舞得虎虎生風,高蹺跳得有滋有味。此外,還有廣東木偶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崔克勤與大徒弟呂敬賢,以及蒙古族長調傳承人斯琴畢力格,從南北兩端趕來,一展絕技。這些令人目不暇接的非遺,在遺產日為大學校園增添了絢爛的文化色彩。(完)